自幼右下肢骨折、生活无法自理,在同学帮助下坚持上学——
王颖龙 蜗牛男孩梦想“飞翔”
本报记者 王明峰
王颖龙,1997年12月出生于四川简阳市灵仙乡的一个偏僻乡村,一生下来就被确诊为右下肢骨折。如今,他几乎不能正常走路,连洗漱、上厕所等日常生活也无法料理。王颖龙喜欢蜗牛,更敬佩蜗牛身上那股韧劲,“不向命运轻易低头,敢于与不幸顽强抗争”成为他的座右铭。他说:“我要像蜗牛一样,一步步跋涉在漫漫人生路上,永不止步……”
“今天,我做到了;明天,我来了!”
早晨6:20,王颖龙和室友们一同从起床的冲锋号中醒来;他不用像室友们一样匆匆忙忙洗漱,匆匆忙忙赶往操场。他鼓捣了半天,才穿上衣服,开始静静地等待,等待出操返回的他们。
因为,他不能奔跑,不能行走,甚至不能挪动自己。这一切,他似乎已经习惯,还是背背昨天刚学的课文吧!
6:50,同学们出现在寝室门口,同寝室的同学端来王颖龙的早饭;接着大家赶紧帮他整理衣服,扶他上厕所……一切都那样熟练。
7:00,室友背着王颖龙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,一天的学习开始了。上午加上早自习共6节课、下午4节课、晚上3节课,从早上7点到晚自习下课22:20,总共15小时20分,王颖龙几乎只待在教室里。午饭和晚餐都是同学帮他从食堂买好送到教室里。
除了学习让他快乐外,他还快乐着同学们的快乐。白天的生活画面,他比谁都更加珍惜和眷恋。
22:20,伴着晚自习结束的铃声,同寝室的同学背起他冲向寝室,想赶在熄灯之前做好就寝安排。
23:00,一番忙乱后,夜静下来,王颖龙的嘴角不觉露出了微笑:“今天,我做到了;明天,我来了!”
“人生到处知何似?应似飞鸿踏雪泥!”
“我是残疾人”这个自我定位,从记事起就跟着他。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,爷爷奶奶把他带大。看到别的小孩到处跑、到处玩,他心里急,就用手撑着身子往前追,脊柱弯了下去,胸腔对肺形成了终身压迫……
5岁时,王颖龙在外婆的监督下学用拐杖。柔嫩的皮肉经不起劣质拐杖的摩擦,腋窝起了血泡、烂掉、流脓、结疤,再学再起……周而复始,在祖孙的哭声和坚持中,王颖龙能拄着拐杖走路了。
从幼儿园到初中,爷爷奶奶拖着年老有病的身子抚养王颖龙。他还记得那条唯一通往学校的坑坑洼洼的土路。夏天热,他蹒跚在放学路上,只能不断地寻找地上的那一抹阴影,别人半小时的路程他要花上两个小时;冬天黑得早,王颖龙每次回家天都快黑透了,沿路的树林和窸窣的声音常把他吓得冷汗直冒。他还记得建在山顶的母校灵仙初中的99级台阶,每一次的“爬行”,他都虔诚地对知识礼拜,总有一种唐僧取经的感慨。他不断地鼓励自己:这99级台阶是上天在暗示我,经历人生的八十一难,必定会修成正果。
后来,王颖龙考上了阳安中学,并被分到4班。这个成绩是对他付出的最好褒扬。一到阳安中学,他便傻了眼,连走廊里都铺满了瓷砖,拐杖派不上用场了。班主任陈松柏老师第一时间安排好同学轮流照顾他:打饭、洗碗、打水、上下学、解便……这一照顾就是一年半,无论刮风下雨,从未间断。多少次,王颖龙潸然泪下。因为他知道,同学们这一路的陪伴和坚持不是用脚步在丈量,而是用爱!
在王颖龙的世界里,没有运动。所有的体育课、课间活动,他都只能静静地待在座位上,或读书或沉默。细心的老师和同学们怕他一个人孤寂,时常找些借口来陪陪他。陈松柏老师、罗忠秀老师、葛德全老师、黄久慧老师……所有老师看他的眼神里都装着满满的关爱与鼓励。李登怀校长多次同他亲切交谈,更让他受宠若惊倍受激励……
承载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,王颖龙有时深感羞愧: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,只有越发努力地学习,“我要考大学,即使实现不了,也要用学到的知识和面对人生的勇气,教会11岁的妹妹什么叫坚强、什么叫感恩!”
每逢假期回家,王颖龙就加倍学习,积年累月使病情更加严重,脊柱越来越弯,背越来越驼,心脏开始右移,左肺与右肺重叠,呼吸也越来越艰难了……很多人疑问:这般努力又何苦呢?王颖龙这样说:“人生到处知何似?应似飞鸿踏雪泥!纵然前面的路沟壑遍地、荆棘丛生,我也要留下几缕印痕,踏出有限人生的缤纷!”
“他就是班上的一面旗帜!”
自2013年9月1日入学以来,高2013级4班的同学在班主任陈松柏老师带领下,轮流负责他的起居。
一次帮扶叫做好事,而对他们来说帮王颖龙早已成了习惯。“你们有怨言吗?”“我们乐意帮他,不是我们给予他太多,是他给予我们太多。”“家长反对吗?”同学家长说,“王颖龙这么艰难,还那么努力地学习,不是最好的教材吗?该帮!”
班主任陈松柏说,考虑到王颖龙的特殊情况,学校专门给他安排了一楼的教室和宿舍,并不断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及心理上的沟通,积极为他创造良好学习氛围。李校长多次出面解决他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,缓解他的心理压力。
当记者问及同学们为什么愿意日复一日地帮助他时,大家纷纷表示,王颖龙给了每一个人站立的理由,他是班上的一面旗帜,书写着坚韧、团结与不屈。
这群90后同学点点滴滴的帮助浸润着王颖龙的心灵,他每天都感受着爱的正能量:
有一次,上课好一会儿了,同学们才发现颖龙的座位空着,这时同学才突然想起来:自己把颖龙抱去上厕所,由于贪玩,居然忘了抱回来。全班同学如同伤在己身一样,无比懊恼,这种情况再也没出现过。
颖龙打盹的样子很怪:下巴枕着课本,耷拉着双手和肩,蜷缩在凳上,显得很难受……平时,颖龙喜欢开玩笑,同学有时说溜了嘴,他也不生气。很多时候大家都忘了他的残疾,觉得他和你我一样。
现阶段,王颖龙休学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。据主治医生梁益建博士介绍,王颖龙的病情虽复杂,但目前有所好转,正在做脊柱手术前的最后准备……
“小小的蜗牛”有着“大大的梦想”,王颖龙梦想着早日重返校园,更梦想着有一天把所学的知识教给妹妹,梦想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,梦想一天更比一天好。
快评
蜗牛不言弃
申 茜
颖龙说,自己像极了那蜗牛,自出生起便背负着沉重的壳;但他却从未被这“壳”压垮,一步一步,在逐梦的路上奋力攀爬:不能奔跑,便努力学习,哪怕心脏左移也绝不放弃;不能拒绝病痛,便勇敢面对,将每一次的苦难视为上天的试炼,永不忘却“飞鸿印雪”的誓言……
妹妹因为他懂得了何谓坚强与感恩;同学们说他是班上的旗帜;家长们更是将他视为最好的教材——命运压弯了颖龙的脊柱,也许会让人同情;但他却用勇气给了身边更多人站立的理由,这是何等的可贵!
千磨万击还坚韧,任尔东南西北风——财富、健康、病痛,抑或苦难,在漫长的人生中,有很多遭遇我们无从选择,但至少,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的姿态。丑陋的胎记,在乐观者心中亦可是天使的吻痕;坎坷与波折,在坚强者眼里不过是成功前的试炼——面对苦难,如何挺直灵魂的脊梁?蜗牛男孩王颖龙用十几年的坚韧攀爬,给出了鲜活的答案……